曹林《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2日01版)
  不敢相信,更不願相信,早晨打開手機看到的2015年第一條新聞竟然是:上海外灘迎新年活動中發生踩踏事件,35人身亡43人受傷。
  踩踏悲劇發生後,網絡輿論場在還原現場的同時,也在猜測悲劇原因中陷入了混亂。憤怒的人們習慣性地陷入災難情緒中,從網絡碎片化的傳聞中尋找導致悲劇的原因並義憤填膺地腦補事發現場:有傳聞稱當時有人往下拋灑美鈔造成哄搶,立刻便有人把矛頭指向了可能的拋灑者,併進行人肉和攻擊;有傳聞稱踩踏源於幾個“大叔”的推搡,網友立刻又把憤怒指向了“大叔”;又有傳聞對“怎麼又是碰巧35人死亡”的數字提出質疑,議論著“人禍35人死亡上限”這個傳說。
  這種不辨真假的混亂歸咎,是另一場可怕的輿論“踩踏”。對悲劇確實要尋找原因和追問責任,但歸咎永遠不能跑在調查的前面,評論不能跑在新聞的前面,情緒不能代替理智的思考。踩踏事故的原因尚在調查之中,不能聽信傳聞不分青紅皂白就隨意“製造敵人”,應該根據警方通報和權威信息作判斷。這時候公眾不能像廣場通道中失控的人群那樣無序狂奔踩踏,不是先找個靶子去批判,不是隨意找個“原因”,而應該結合調查結果和現場還原追問。
  有人在反思“跨年活動”,有人在感慨“以後不敢再去人多的地方了”,有人在總結“看以後誰還敢湊熱鬧”,這些都屬於對突發悲劇刺激後的情緒反應,而不是冷靜的思考。反省如果缺乏理智,只不過是一時的淺層、偏激情緒罷了,很快就會忘卻。“跨年活動”並沒有錯,“去人多熱鬧的地方”也沒錯,真正的教訓需要在對真相的調查和責任的追問中吸取。
  看親歷者的講述,那在瘋狂的人群中無力掙扎無法呼吸的窒息感,是那麼的熟悉,我們在無數的新聞報道中看到過親歷者在踩踏事件中的類似描述。沒有想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了;沒有想到,這會發生在本該歡樂的跨年時刻;沒有想到,會發生在上海外灘。有人說:從城市管理水平而言,上海恐怕是中國最不應該發生公共悲劇的城市,太遺憾了!
  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慘劇以殘酷的方式教訓著人們的習慣健忘並提醒人們別人的教訓自己應記取。踩踏悲劇的“幽靈”本就緊追著人群容易聚焦的節日,類似踩踏事件在一些落後國家時有發生,在搜索關鍵詞時“踩踏”這個詞常與貧窮落後聯繫在一起,被視為發展落後、管理落後的一種符號,沒想到竟然發生在頭頂著“國際性大都市”光環的上海,對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是極大的拷問。踩踏悲劇的具體原因需要調查和報道的跟進,不能情緒化地歸咎,但踩踏暴露出的管理問題卻無可迴避。
  踩踏事件發生後,很多評論在反思“悲劇本可以避免”。面對逝去的36個生命,這句災難後貌似深刻的反思顯得多麼空洞而蒼白無力,如果習慣健忘,這種事後反思一文不值。查清問題,讓那些有責任避免悲劇卻沒有盡職的人受到追究,才是真正應該做的。
  可想而知,悲劇之後類似的跨年活動或會被一刀切地取消,類似公共活動也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降。這也只是淺層次的本能反應,如果不能在事件調查中真正吸取教訓,斷崖式的下降之後可能是如山倒地複原。要從問題中吸取教訓,必須先承認問題。悲劇發生在跨年時,不能讓對踩踏悲劇的健忘再跨年。  (原標題:不能讓踩踏健忘症再跨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pclrjbzpefw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